残编断简网

第61届高博会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学术活动在福州举办

卦爻辞之理为体,其事为用。

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,又是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实现者,这种互为主体的关系是维持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根本保证,因而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。所谓仁兽、义兽之说,就是中国古人对某些动物的尊称。

第61届高博会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学术活动在福州举办

现在再回到格物的宗旨求至乎其极、穷其至理,看看格物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。其根据就在于,内外一理。中间钦夫(即张栻——笔者)以为某不合如此说。但禀气之清者,为圣为贤,如宝珠在清冷水中。但其拘于形、拘于气而不变。

[26]《二程集》,第120页。但是,正因为具体的人性与物性,即气质之性,是普遍的生理在人与物中的实现,因此,在动物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。只有出于真情,才能不勉强、不依靠某种外部力量,而自觉地完成自己的独立人格。

然其实与不实,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,故必谨之于以此审其几焉。[63]《朱子语类》卷十六,第335页。因此,持敬是贯彻始终的。无一分不着力处是说不放任不放纵,以致失其本心,而是心勿忘,即自我操持。

心者身之主,存心、尽心就是修身,既要敬以存之,又要敬以尽之。[14] 杨伯峻:《论语译注·先进篇》,第113页。

第61届高博会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学术活动在福州举办

此圣人教人彻上彻下,不出一‘敬字也。这所谓动静,是从心的知觉运用处说,即心有未发已发之分,从未发上指点性,从已发上指点情。但是,就根本精神而言,他是主张敬贯始终的,即除了敬以存养,还要敬贯穷理。既是真情,则发见于外者,亦皆可见。

[37]《答张敬夫》《朱子文集》卷三十二。[11] 杨伯峻:《论语译注·八佾篇》,第27页。穷理也是为了尽性至命。但是另一方面,朱子更强调敬的地位与作用,认为敬才是为学修养的根本功夫。

这也说明他所穷之理,是义理,不是通常所谓物理。自家生命之理也就是宇宙生命之理,它是有宇宙论的根源的,心中之理是有客观性、普遍性的。

第61届高博会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学术活动在福州举办

从概念上说,心有体用性情之分,从存在上说,心体即存在于作用之中,由作用而显现其存在。自欺就是自我欺骗,自己欺骗自己。

[6] 杨伯峻:《孟子译注·尽心下》,第302页。不仅如此,它还要借助经验这个通道,使其具有经验内容而成为现实的德性之知。施于四体,谓见于动作威仪之间也。[39]《答吕子约》,《朱子文集》卷四十八,第25页。德性就是天命之在我者,这是中国的天人合一之学。不是块然兀坐,耳无闻,目无见,全不省事之谓。

随事观理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朱子讲敬,无疑接受了二程之说,但是,却特别突出了敬畏,这是为什么呢?朱子说: 敬是悚然如有所畏之意,诚是真实无妄之名,意思不同。

道虽然表现在日用事物之中,但其根源则是心中之天理即诚与仁,日用事物是其发用,必有其所遵循之路。[71]《朱子语类》卷六十二,第1502页。

敬则是贯彻上下的,这就是所谓彻上彻下之道。为什么要以敬畏说明不自欺呢?因为这里仍有一个无声的命令即天命在命令人这样做。

专注于自己的德性,提升人格,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方法。[49]《答方子实》,《朱子文集》卷五十九,第11页。[68]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17页。《中庸》第一章说: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

前面说过,命有二重性,一是气命,一是性命,什么才是正命呢?修其性命,俟其气命,这就是正命。四、敬与慎独 慎独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,也是敬的工夫在主体自身的特殊运用和体现,其特点是在独处独居之时,能够以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,反己自省,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性。

当实用其力,而禁止其自欺,则是慎独之事。[22]求于内就是使内在的德性有所觉悟,实现道德自觉,这才是圣人之学。

孔子说:天生德于予,桓魋其如予何?[7] 我有天命之德,就不怕外在势力的侵犯。致知就是推致心中之知,观理就其实质而言是反观内照,实现觉悟。

《周易》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[28]被认为是为学的根本目的,也是修养的根本目的。慎上更加慎则是在关键之处敬中加敬,敬上更敬,具有独特的意义。又如一盆水,彻底皆清莹,无一毫砂石之杂。从工夫上说,是诚其意之诚,作动词用。

[48] 这是说,严肃自己的容貌,就能和敬而避免粗暴和慢怠,端正自己的颜色,不是为了色庄即装出一副庄严的样子而是能够诚信,说话讲究言词声调就能够当理而避免鄙陋粗野之病。[29] 持敬是以存养心中固有之天理为前提的,天理作为先验的道德理性,是心之本体(存在本体),敬则是心之作用,以其作用守其本体,这是敬的本来意义。

存心之心指本心即本体之心,尽者极其至而推致之意,尽心者私智不萌,万理洞贯,贯者以心贯通之,工夫在敬上,这是从作用上说的。几者动之微,已动未动之际,最为微妙。

天赋予人而为性,性便是内在的,同时又是超越的,它是主体,但不是纯粹主观的,而是具有客观普遍性,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。这也就是安身立命之学。

最后编辑于: 2025-04-05 14:09:10作者: 残编断简网

相关推荐